廖俊波詩歌散文征文|腳踏荊棘路 攜清風前行——懷念廖俊波同志
從浦城縣向東北走三十公里,是已經開埠一千七百余年的管厝鄉(xiāng),這片草木蔥蘢之地,是當年先烈們奮戰(zhàn)過的游擊戰(zhàn)場。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在村小學教書的季平英每每牽著兒子的小手在鄉(xiāng)間趕路,都要一遍遍向他講述“栗裕將軍帶游擊戰(zhàn)士風餐露宿,出沒于險象環(huán)生的封鎖線和碉堡之間的故事”。每講到動情處,季平英總哽咽吟誦“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母親的眼淚仿佛一把刻刀,將人一生最早,最純,最潔凈的品格,鐫刻在了廖俊波幼小的心靈上。
他學會的最初的品格,便是心懷家國。
27歲從政,從邵武市的一方辦公桌到政和縣的書記辦公室,境隨事遷,不變的是窗外的閩北大地和窗內書柜中的一本舊書,1992年出版,扉頁還留著他的購書地點和日期,書頁已經泛黃,一頁頁翻去,頁間筆記和折痕還清晰可辨。江湖擾攘,廟堂往還,43歲那年的他就揣著這本已經發(fā)黃的舊書來到了政和縣。
其作始也簡
“為官之本在于為官一場,造福一方”。
——第37頁
到政和之前,廖俊波聽說過“洗澡洗到黃河,做官做到政和”的調侃,這是福建省的脫貧深水區(qū),去政和做“省尾書記”是他沒想到的。但“讓我做什么都是信任,派我去哪里都是重用”,他沒多顧慮,笑著把這塊石頭扛在了肩上。
2011年,俊波書記目之所及是滿眼積貧破敗,被阻隔在層巒疊嶂之后的政和縣沒搭上快速發(fā)展的列車,上世紀八十年代,僅有的幾條公路勉強代替了解放前的茶鹽官道,沿勝利街走開去,是凌亂分布的商鋪和居民區(qū)。古茶城的山鄉(xiāng)百姓似乎也在多年磨合中習慣了政和的泥濘和不便。
“浙江也有山區(qū),人家發(fā)展得怎么樣?”廖俊波到政和后第一次開會就將規(guī)劃問題擺上了臺面?!罢拖驏|,過了寧德就是大海、港口,向北就是浙江,長三角,很快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就會修過來,我們條件一點也不差”。
窮家難當,他本可以做流水的書記,將政和縣當做仕途的一個中轉站,可他深深扎下根去,穿著運動鞋,攥著毛竹竿,帶上規(guī)劃組沿著山脊踏過一座座山包;為了3600畝征地目標,走訪一戶戶村民;為火車站選址,前后數十次深入現場調研。
2012年9月1日,政和城市建設“利劍出鞘”。從第一個紅綠燈到第一座雙向四車道的橋,從第一條高速公路到第一個文化廣場。低調的他到政和的第二年就高調啟程,背著圖紙在園區(qū)工地汗流浹背地跑,硬是將一個擁有七座大橋、寧松兩條高速公路、一條衢寧快鐵、八十多個城市建設項目、二十五平方公里工業(yè)園區(qū)的工業(yè)新城搬到了閩北的崇山峻嶺之間,使之成為了閩北聯接沿海港口的前沿平臺。
憂濟在黎元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
——第16頁
“阿婆,我來幫你采茶”,余金枝老人一直記得2015年4月她在茶園采茶時廖俊波那眉眼疏朗,笑意盎然的樣子。烈日當空,他采得起勁,還一邊跟余金枝聊著采茶的行情。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廖俊波每個月都要到往農村跑三四趟,到處走走看看,幫村民干活,和村民聊聊。
石圳村的袁云機漸漸跟這個沒什么架子的領導打開了話匣:大到河溝里的垃圾清理,小到誰家的兒子打工回來、娶媳婦彩禮給了多少統統告訴俊波書記。還有東澗村,村主任胡光生不知道抽了多少俊波書記的煙,煙霧繚繞里把村里捉襟見肘的財務狀況和盤托出,還把他一直發(fā)愁的雨天飲水問題告訴了書記。
廖俊波踩著政和周邊農村的小路,漸漸萌生了一個別人看來不可行的愿望:讓政和這些臟亂偏僻的小村子變成旅游特色經濟的小金庫。他本可以談笑于干群們的絮絮而談之中,可他把目光死死地盯住了政和的最基層。
“咱們一起努力,在全國率先走出一條縣域經濟改革發(fā)展的路子,打他個翻身仗”。廖俊波這么說,也這么做。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他在政和縣的農村闖出了條條致富路。石圳村“白茶小圳”的名號越叫越響,東澗村花卉養(yǎng)殖的生意越做越大,高山區(qū)水產養(yǎng)殖如火如荼……他是要幫助那些最普通的政和縣鄉(xiāng)親,讓那些山間討生活的農民,那些背井離鄉(xiāng)的青年,那些沒有路燈的學生,那些買賣山貨的小販,都過上好日子。
天地之大,黎元為先。他說到做到。
再使?jié)诧L淳
“既要發(fā)展經濟,又要廉潔的政府,清明的政風”。
——第27頁
“如果有人通過你找我吃飯,你千萬不要叫我?!绷慰〔ú怀岳习鍌兊娘埵浅隽嗣?。主管工業(yè)園區(qū),和企業(yè)老板打交道,說實在的是個肥差。有外地客商找他談項目,來時除了項目報表和文件,客商還帶了一箱用牛皮紙包裹著看不出包裝字樣的海鮮,走時就順手將東西放在了腳邊沙發(fā)旁,堆著笑快步退了出去。廖俊波見狀,抱起箱子追出去,一直追到電梯口,把海鮮送回客商手中說:“咱們一起干事業(yè),是朋友關系,我今天收了你的東西,就成了利益關系,你把咱們之間的關系看輕了?!?/p>
他風險嗅覺靈敏,知道老板們的心思。武夷新區(qū)的企業(yè)老板們第一次開招商會他就留下話:“誰要是打著我的旗號來拉關系,搞工程,你們馬上拒絕。我沒有這樣的親戚朋友”。
一個月就幾千塊工資,廖俊波不寬裕。市委市政府搬遷,他沒錢在新區(qū)買房,于是賣了邵武的房子。
妻子林莉看上的是一處不大的二手房,灰撲撲的普通居民區(qū),孩子上學還要半小時車程。可錢還是不夠,退休的老父親拿出一年的積蓄,五萬元,總算幫他補上了買房的缺口。
“清清白白做人,就能安安穩(wěn)穩(wěn)睡覺”。那些誘惑,從未讓廖俊波動搖過。托人幫他網購了一雙皮鞋,他都要把買鞋的368元一分不少的給人家。
廉不言貧,勤不道苦,他用自己的生命質量撐起了廉潔這兩個字的隆重分量。
吾曹州縣吏
“全國三千多個縣是這張網上的紐結,縣一級工作的好壞,關系國家的安?!?。
——第31頁
從“省尾”到“十佳”,2015年6月,廖俊波坐在了人民大會堂的座椅上。念到他名字的時候他正了正領帶,舒朗的笑容第一次顯得有點緊張,臺下到臺上短短一分鐘的路,他走了十八年,十二萬字的那本舊書,他讀了上百遍。
那本書就在賓館的行李箱里,他把它帶到了北京,這本書的名字,叫《擺脫貧困》。這本書的作者,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時任福建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
習近平總書記為他頒獎的時候他雙手微顫,廖俊波深記得,書記去過政和縣三次,他看著總書記的眼睛,這雙眼睛曾像他一樣眺望過閩北山水的雄闊,察悟過福建百姓的疾苦。他帶著福建的干部和人民齊唱“山海經”,他在政和的山巒之間殷切囑托,要政和的州縣小吏發(fā)揚愚公移山的精神,將這山變成政和的糧倉和錢庫。這一刻的眼神交匯,是兩個時空的交匯,是兩代書記的傳承,是兩個諾言的賡續(xù)。總書記覓一士之諤諤,廖俊波就追隨著書記的謀全局之引領,踐行著自己的謀一域之本職。
可他還是覺得全國優(yōu)秀縣委書記的名頭太重,領完獎那宿,枕邊放著《擺脫貧困》,他徹夜未眠。他并沒有夢想如何享用成功,而是謀劃著再次起航,從頭定義何謂成功。馬不停蹄回到南平,武夷新區(qū)還等著他運籌經緯。
從拿口到邵武,從政和到南平,動輒數十萬公里的行車路程記錄下了廖俊波櫛風沐雨的日夜。為了百姓的冷暖,他一直在路上,最后,也殞身在路上。
2017年3月18日,暴雨天災,他逝世前還記掛著武夷新區(qū)的招商會。那年他49歲,挽聯在飄,1500個花圈是百姓們的沉痛悼念,他們是靠著父母官廖俊波的一手扶持才有了今天的日子。
我們緬懷廖俊波,是想從他那里借來一股清波浩然,讓它流淌在八閩大地,滌蕩每一個官員心中的那敢想敢拼的干勁和對祖國的赤子熱愛。流水前波讓后波,在廖俊波的身后,也必將涌現更多州縣干部,延續(xù)他的光,釀成雋永的亮。
蒼蒼武夷,泱泱閩江,濤聲依舊,山高水長。
【稿費說明】對本網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證明其著作權,請第一時間主動聯系我網,我網將按照《閩北日報》的稿費標準給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費,我網則立刪除該作品。如第一時間,未能聯系我網(需提供手機聯系通話記錄和郵箱版權申明郵件),視為默認我網刊載作品,我網對作者提請撤稿之前的版權訴求,概不負責。
【聯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qū)梅峰路45號7樓。電話:0599-8868501、18650668593。郵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
- 福建省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5120180004]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113330003] 閩ICP備[05001716]號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9-8868501 舉報郵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 全國非法網絡公關工商部門舉報: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掃黃打非舉報電話:12390
- 單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qū)梅峰路45號報業(yè)大廈7層 廣告熱線: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