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古驛道尋蹤
福建多山,為了便利出行,閩人逢山修路、遇水搭橋,編織出一張以驛道為主的交通網(wǎng)絡(luò)。山水之間的福建古驛道,方便了商旅往來、文化傳播,勾勒出往昔風物與今朝繁榮的圖景,展現(xiàn)了修路人矢志不渝、頑強拼搏的精神。
蜀道固難,閩道亦難
福建地屬“東南山國”,境內(nèi)丘陵連綿,河流交錯,閩人習“水行而山處”。都說“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其實閩道亦難,甚至比蜀道更難,那么到底有多難?
北宋熙寧十年(1077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調(diào)任福建,從江西南豐前往福州,一段直線距離僅三百公里的路,走了足足兩個月,人在旅途,直呼心累。兩年后,離開福建的他仍不忘在《道山亭記》中抱怨閩道險峻難走:“其路在閩者,陸出則阸(阻礙之意)于兩山之間,山相屬無間斷,累數(shù)驛乃一得平地,小為縣,大為州,然其四顧亦山也?!?/p>
無獨有偶,南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陸游從寧德調(diào)任福州,兩地相距不到一百公里,他卻急匆匆趕了四天山路才到,連鞋底都磨破了,十分狼狽,遠沒有十幾年后蜀道之上“細雨騎驢入劍門”時的瀟灑。
無怪乎,曾鞏、陸游等入閩官員視閩道為“畏途”,閩道難行,就連土生土長的閩人也“望而卻步”,明朝進士林保童以詩慨嘆:“誰信閩山險,無殊蜀道難。”
逢山開道,遇水架橋,裁彎取直,辟草成徑。福建的陸路交通史,就是一部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拓史。在古代陸路交通體系中,驛道至關(guān)重要。據(jù)宋代淳熙年間編纂的《三山志》記載,唐元和二年(807年),福建觀察使陸庶鑒于閩江水路險灘密布,經(jīng)常發(fā)生沉船事故,危及百姓人身與財物安全,于是決定沿閩江“鏟峰湮谷,停舟續(xù)流,跨木引繩”,修建了一條長約231公里的從福州至延平的官道。只看“鏟峰湮谷”四個字就能感受到修建這條路多么不易,修成的道路雖然坎坷,卻是當時福建最為關(guān)鍵的一段通京驛道。
自唐代始,福建古驛道逐步拓展,至清代已基本形成了一個交通網(wǎng)絡(luò),開辟了多條出省古驛道和縣際道路。古驛道以山水為界,沿山順水,或收或分,干道與支路有序遞進,猶如血脈一般深入八閩大地,連通各個府、州、縣,每一寸路都是艱辛,每一道關(guān)都是咽喉,更是福建古代官紳士民勠力同心、共辟通途的意志與決心。
特別是從古驛道走出的八閩子弟,無論身在何方,始終心懷桑梓,不忘來路。北宋嘉祐元年(1056年)蔡襄任福州知州時,倡議官民在從福州至泉州、漳州的路旁栽植松樹七百余里。這是福建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道路綠化,既可防止水土流失保護道路,又可庇護過往的行人,使百姓免受夏日曝曬之苦。時人為此作詩贊曰:“夾道松,夾道松,問誰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萬古搖清風?!?/p>
連接山海,通途萬里
福建古驛道的誕生,最初主要是出于軍旅征伐的需要。和平年代,前來赴任的官員、游歷山川的文人、逐利而來的商人等等紛至沓來。它猶如古代的“高速公路”,源源不斷地將人、物輸入送出,亦將文化傳播,周而復(fù)始,生生不息。
武夷山市古稱崇安,地處閩、贛兩省交界處,要從江西去往福建,從福建去往江西,都繞不開武夷山。這個交通要沖,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據(jù)史料記載,崇安古驛道“太平時則行李往來,車來人往,絡(luò)繹不絕;戰(zhàn)亂時則戎馬倥傯,旌戟排空,道所居塞”。
清代,隨著萬里茶道的開拓,這條原本溝通閩贛兩省的古驛道升級成為國際商貿(mào)通道的一部分,從此車馬喧囂,足足熱鬧了百余年。武夷山的巖茶、紅茶從這里起運,躍過一道道關(guān)隘,走上遙遙萬里的茶路,直抵俄羅斯恰克圖,恰克圖的意思就是“有茶葉的地方”。馬蹄聲響,茶葉飄香,古驛道上層層疊壓的印痕,見證了八閩大地的興盛與繁榮。
福建地區(qū)水系發(fā)達,又瀕臨海洋,蜿蜒的古驛道與水路連接,形成水陸相兼的格局,織出一張連綴于山、河、湖、海之間的東南路網(wǎng),連接著廣袤的中國腹地,也連接著海洋和更廣闊的世界。
瀕臨臺灣海峽的長樂“登文道”,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是一條直通文石港的鋪石道路。文石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門戶之一,六百多年前鄭和率領(lǐng)船隊曾在這里補給物資,伺風開洋,揚帆遠航,為中外文明交往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暗俏牡馈笔顷懧返慕K點,亦是海路的起點。
千百年來,福建古驛道上,絡(luò)繹不絕的車馬、比肩疊跡的挑夫,跋山涉水而來,又隨船遠赴重洋,正如王世懋在《閩部疏》中所述:“凡福之綢絲,漳之紗絹,泉之藍,福、延之鐵,福、漳之橘,福、興之荔枝,泉、漳之糖,順昌之紙,無日不走分水嶺及浦城小關(guān),下吳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計?!币揽筷懧放c海路,福建的名產(chǎn)走向全國、走向世界。閩人慣于在冒險中發(fā)現(xiàn)生機,在傳承中凝聚力量,與山海搏擊,腳踏實地,一步一步走出福建的山海傳奇。
碑刻見證,為民除弊
古驛道沿途的驛站、涼亭、關(guān)隘、橋梁、棧道、碑刻等歷史遺存,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散落于崇山峻嶺之間,它們是前人留下的寶貴財富,只要俯身撿拾,拂去塵埃,便知有著不容小覷的歷史文化價值。
福建松溪縣保存著四塊宋代交通法規(guī)碑,碑上刻有宋代官府頒布的行路規(guī)則《儀制令》,要求行人行路時“少避長,輕避重,去避來”等?!秲x制令》碑在全國多有發(fā)現(xiàn),說明古人重視交通規(guī)則,體現(xiàn)了禮儀之邦文明禮讓的道德風尚。
連接福州與浙江溫州的福溫古道連江段湯嶺道旁,至今還矗立著一方清康熙年間的“廉政碑”。湯嶺是這段路上最險要的地方,嶺上建有降虎寨,雄踞隘口。碑文記載,作為省會福州通往江浙的交通要道,明代之后,凡官員往返路過此地,均由村里接待中午伙食,而伙食費卻要在年終時攤派到各家各戶。這成為當?shù)匾粋€不成文的慣例,百姓苦不堪言。后來王仁灝來連江任職,獲知此事,禁革時弊,廢除上述不合理的接待制度,民眾感其惠政,特立此碑紀念這位“零接待”的踐行者。
一方碑刻就是一段歷史。雖然“廉政碑”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但其廉潔奉公、體恤民情、為民解憂的深刻內(nèi)涵,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古驛道串聯(lián)起一處處有形的文化遺產(chǎn),亦是無形的文明行進之路。閩北建陽書坊鄉(xiāng),是南宋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當年有許多建本圖書就是通過古驛道外運至全國各地,不僅促進了文化傳播,也對閩學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采擷時光的落英,多少官宦商賈、文人學子、曲藝名伶行走在古驛道上,為福建帶來詩詞歌賦、儒家思想、戲劇藝術(shù)等,滋養(yǎng)著八閩的文化土壤。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從江西鉛山參加完“鵝湖之會”的朱熹,返程時途經(jīng)武夷山分水關(guān),見雄關(guān)漫道、飛泉掛壁,遂寫了《題分水關(guān)》一詩:“地勢無南北,水流有西東。欲識分時異,應(yīng)知合處同。”
分水關(guān)位于福建與江西兩省交界處,水流經(jīng)此分為兩股,東邊的流向福建,西邊的流向江西。但朱熹此詩寓意深遠,他剛剛在鵝湖書院與陸九淵進行了激烈的辯論,兩者確乎有不少不同之處,然而也要看到兩者亦有相同之處,這正是“欲識分時異,應(yīng)知合處同”,由此也能感知到朱熹謙遜包容的為學態(tài)度。
古道滄桑,本也無言,一旦來上一兩個有悟性的文人,便碰撞出思維的火花而光耀千古。
古驛道上那些來來往往的歷史人物,寄存于青山碧水間的歲月故事,銘刻在時光中的珍貴文化印記,共同孕育了獨特的閩文化,等待著更多的人,用腳步去叩響,用心去聆聽。
古道精神,百折不撓
有人說一個人的氣質(zhì)里,藏著他走過的路。古驛道上,有過烽火干戈、商旅繁華,承載過讀書人的詩和遠方,更有普通百姓對“風清坦道”的殷切期盼。
一雙雙前行的腳步,將古驛道踩得如此堅實,而一雙雙眼睛卻不局限在八閩大地,看向山的那邊、海的那邊。閩人永不屈服的筋骨與脊梁,不斷噴薄出渾身使不完的闖勁,這頑強拼搏的精神令人感動。
清末民初的修路人王堂選出生于普通農(nóng)家,因感道路之險、行人之痛,從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起,耗時二十年,耗資不知凡幾,重新修筑了閩贛古道福建延平段“三千八百坎”,砌就一級級、一段段至今還令人贊嘆不已的石階坎道,后人勒碑“義聲載道”于古道之上,以彰其義。平凡人不平凡的壯舉,凸顯了閩人的勇氣。一方古道旁的摩崖石刻中,有“劍氣破山裂”“天與一關(guān)雄”這樣的詩句,道出了無數(shù)修路人的豪情壯志。
山擋不住腳步,海一樣可以跨越,哪怕身處孤島,閩人也要筑路前行。福建霞浦有一座浮島叫作竹江島,每當潮水退去,便會被灘涂隔離,別說走船,人只要一腳踩進去,再拔出來都費勁。于是當?shù)氐木用駴Q定修一條路,讓天塹變坦途,這條路藏身海水之中,只在潮落時顯露,全長超過3600米,是路的變異,實質(zhì)起著橋的作用,故名汐路橋。它如飛鳥收翼貼地而行,與福溫古道相銜,堪稱福建交通史上的一朵奇葩。
屈曲盤旋的福建古驛道是先輩的偉績。歷史的風云淡去了馬蹄長亭,歲月的滄桑撫摸過青磚石板。隨著近現(xiàn)代交通方式的普及,昔日繁華的福建古驛道歸于平靜,但其所承載的古道精神卻不滅,指引著后人追尋先輩的足跡,勇往直前,不懼風雨。
(轉(zhuǎn)載自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
【稿費說明】對本網(wǎng)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證明其著作權(quán),請第一時間主動聯(lián)系我網(wǎng),我網(wǎng)將按照《閩北日報》的稿費標準給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費,我網(wǎng)則立刪除該作品。如第一時間,未能聯(lián)系我網(wǎng)(需提供手機聯(lián)系通話記錄和郵箱版權(quán)申明郵件),視為默認我網(wǎng)刊載作品,我網(wǎng)對作者提請撤稿之前的版權(quán)訴求,概不負責。
【聯(lián)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qū)梅峰路45號7樓。電話:0599-8868501、18650668593。郵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或建立鏡像
- 福建省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5120180004] 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113330003] 閩ICP備2022011400號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9-8868501 舉報郵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 全國非法網(wǎng)絡(luò)公關(guān)工商部門舉報: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掃黃打非舉報電話:12390
- 單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qū)梅峰路45號報業(yè)大廈7層 廣告熱線: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