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探索|賡續(xù)歷史文脈 做好文物保護工作
浦城為先秦時期閩越族聚居地之一,漢唐后,發(fā)展成為古代福建溝通中原的文化走廊,置縣于東漢末年,是福建最早置縣的縣城之一。特定的歷史地位,積淀了豐厚的歷史底蘊,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寶藏,古代、近現(xiàn)代不可移動、可移動文物,數(shù)量豐富,類型各異,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不僅是研究全省、閩北及浦城歷史發(fā)展的重要佐證,也是民族、民間文化遺存的綜合體現(xiàn)。
根據1958年、1987年、2008年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浦城發(fā)現(xiàn)并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共874處,位居全省第三。牛鼻山遺址(新石器時期)、貓耳弄山遺址(夏商時期)、浦城土墩墓群(春秋時期)、錦城遺址(漢)、梨嶺關、云峰寺(唐)、觀前古鎮(zhèn)、大口窯(宋)、鎮(zhèn)安橋(明)、三山會館、古郡墓、西山故里(清)等12個文物普查點,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貓耳弄山商代窯群遺址、管九土墩墓群,先后列入2005年度、200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同時,還有64個普查點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浦城全縣共采集、征集到可移動館藏文物3632件,其中珍貴文物1615件,新石器時代的陶豆、陶尊、三袋足陶鬶,青銅時代的黑衣網格紋穿孔陶缽、青釉三系原始瓷盂,西晉時期的青釉瓷虎子,宋朝時期的青釉刻畫蓮花紋瓷粉盒,這些“古遠”的“珍寶”,從新石器時代起,橫不缺項、縱不斷代,從不同時期、不同側面、反映了浦城古代歷史的發(fā)展面貌,是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智慧的偉大結晶。
據現(xiàn)存在的歷史遺存和文物以及文字資料考證,浦城屬中原文化和閩越文化交融的核心地帶,無論在人文、地理、風俗、文化等方面,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越條件,素有“地上文物看泉州、地下文物看浦城”之譽,在地方發(fā)展史乃至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領域,浦城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是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生動教材地。
如何賡續(xù)歷史文脈,做好文物保護工作,使不可再生的歷史資源永續(xù)利用?
其一,加強文物保護的“三防”(安防、消防、防雷)設施建設。浦城不可移動的文物,點多面廣,“三防”設施建設,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建立起文物保護工作的縣、鄉(xiāng)(鎮(zhèn))、村三級管護網,進一步完善文物保護工作責任制,對重點文物實行專人看護,確??梢苿雍筒豢梢苿游奈锏陌踩?。
其二,普及提高文物保護的公眾意識。目前,社會上還存在對文物保護工作認識不夠,對文物保護的范疇認識模糊的現(xiàn)象,有些人認為祖宗傳下來能夠賣錢的古董才算文物,對日常生活中遺存的如古民居、古寺廟、古祠堂、古橋梁和農耕時代的生產用具,水車、水碓等不認為是文物,更不知如何保護;一些雕梁畫棟的精美木構件在房地產開發(fā)以及房屋改造過程中,被當作廢料付之一炬;有的古墓葬、古遺址在農田改造中被鏟除填平;祖?zhèn)鲾?shù)代的生產、生活用具被砸毀,對自己面前的文物造成損壞渾然不知,致使大批不可移動、可移動文物悄無聲息消亡……
因此,首先要擴大文物保護工作面,普及文物保護知識,使人們認識到不可移動文物、可移動文物包括散落在歷史遺址地面上的石碑、陶片、瓷片等都有可能是珍貴文物,不能輕易銷毀;同時要發(fā)動群眾提供古墓、古窯、古建筑、古橋梁線索等,充分發(fā)掘歷史文物資源。其次,要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公布文物發(fā)現(xiàn),宣傳有關文物保護法律、法規(guī),提高全社會尤其農村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第三,發(fā)展文旅融合,通過文物展覽、旅游講解,創(chuàng)新文物展示形式,讓公眾在快樂的體驗中自覺提高文物保護意識。
其三,學習宣傳貫徹好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的講話中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xù)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的現(xiàn)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p>
文物保護工作的總目標是要使歷史的“珍寶”(文物)延年益壽,子孫永葆。需要全社會各界的認同支持,需要相關部門基礎條件、人員素質的全面提高,需要文物保護工作者熱愛平凡的工作崗位,繼續(xù)發(fā)揚攀山越嶺、走村串寨、踏遍田野古道、吃苦耐勞、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做好文物工作的“活化、物化、教化”這三篇文章,推動浦城文物資源數(shù)字化轉化,數(shù)字化共享以及創(chuàng)新表達。講好浦城的歷史文物故事,提升浦城的文化軟實力,加快文旅融合,促進浦城文物保護工作的發(fā)展,賡續(xù)浦城歷史文脈,建設文物大縣,為浦城的綠色發(fā)展注入強勁的文化活力。
【稿費說明】對本網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證明其著作權,請第一時間主動聯(lián)系我網,我網將按照《閩北日報》的稿費標準給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費,我網則立刪除該作品。如第一時間,未能聯(lián)系我網(需提供手機聯(lián)系通話記錄和郵箱版權申明郵件),視為默認我網刊載作品,我網對作者提請撤稿之前的版權訴求,概不負責。
【聯(lián)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qū)梅峰路45號7樓。電話:0599-8868501、18650668593。郵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
- 福建省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5120180004]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113330003] 閩ICP備2022011400號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9-8868501 舉報郵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 全國非法網絡公關工商部門舉報: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掃黃打非舉報電話:12390
- 單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qū)梅峰路45號報業(yè)大廈7層 廣告熱線: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