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北古書院|走進興賢書院:興賢如今不等閑
武夷山市五夫鎮(zhèn)的文公山下,有座朱子雕像,端莊偉岸。朱子面容慈祥,左手持卷,右手捧心,好似在娓娓道來其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之學說。
朱子雕像靜靜矗立于青山綠水之間。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看見這座雕像,朱熹的這二句詩,隨即出現(xiàn)在腦海,宛如朱熹一生及其理學思想的寫照。
朱子雕像高23.66米,約71尺,象征朱子71年的生命歷程。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敝麣v史學家蔡尚思曾如此贊嘆,他將朱熹與孔圣人并列而提,可見朱熹地位之高。地處武夷山市東南方向的五夫鎮(zhèn),因朱熹在此居住40余年而聞名于世。
一尊雕像,一座豐碑,它將朱熹定格,它與五夫緊連。
興賢書院
去五夫古鎮(zhèn)尋訪朱子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五夫大體保持著南宋以來的格局,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jié)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跡。
興賢古街,是朱子文化遺存最集中的地方。雖經(jīng)800多年的滄桑,至今仍保存有許多特別是宋代風格的建筑,并遺留下古樸淳厚的民風。
千年的歷史,如今全部沉淀在了一條千余米長的興賢古街上。一踏進古街,一股濃郁的宋代古風便撲面而來。
徜徉于蜿蜒曲折、古意盎然的興賢古街,沒有車水馬龍的喧囂,石板路的兩邊都是古色古香、由青磚壘砌或黃土夯筑院墻的大瓦房,路的右側(cè)伴有一條一尺多寬的水溝,水很清澈,水中有鯉魚,任人們從旁邊走過,它們不驚不擾。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如果沒有隔三差五的游客擦肩而過,有些恍惚的我,會以為短暫地經(jīng)歷了一次穿越之旅。800多年前,著書講學之余的朱熹,或許也會踱著步子,細細體驗著街巷里的煙火?
對興賢書院的認識,始于顏值,沉迷于故事。它堪稱五夫古鎮(zhèn)上最璀璨的明珠。
“狀元帽”下有一朵蓮花造型的浮雕
興賢書院的“興賢”有興賢毓秀,培養(yǎng)人才之意,書院原為理學大師胡憲用舊居改建的文定書堂。
紹興十三年(1143年),父親朱松病逝后,朱熹來到五夫,拜胡憲為師,在文定書堂求學。后胡憲去世,朱熹感念恩師,擴建書院,為其命名為“興賢書院”,親書門楣,并在此講學傳道。興賢書院也因此成為全世界唯一一所朱熹少年求學,而后中年又在這里講學的書院遺跡。
胡憲對朱熹影響最大的是禮學、論語學和史學。朱熹在五夫師從三先生,尤其是在胡憲指導下研究禮學,寫成《諸家禮考編》。這是朱熹生平的第一部禮學著作,也是他后來作《祭禮》《家禮》和《古今家祭禮》的原始稿本。
胡憲對《論語》有很深的研究和獨到見解,并對朱熹傾囊相授。胡憲還匯集自己廣泛收集的數(shù)十家《論語》解說,以二程的論述為底本,并附上自己獨特見解寫成《論語會義》一書傳授給朱熹。該書為后來朱熹構(gòu)建以《論語》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四書”學奠定了根基。
元初,興賢書院毀于兵燹。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由鄉(xiāng)人連城珍等十四人倡議,經(jīng)崇安縣令張翥的支持,進行重建。重建規(guī)模宏大,全部建筑共分三進:前進為正堂,分下廊與上廳。第二進為書廡,分左右兩廡。第三進為文昌閣,二層木結(jié)構(gòu),上為文昌帝君神龕,兼祀胡、劉、朱諸賢,下為書院山長起居室和書齋等。20世紀60年代左右后兩進被毀,現(xiàn)僅存正堂。
書院的左門“禮門”
仰望興賢書院。門楣上方刻有“洙泗心源”四個字,洙水和泗水是孔子和孟子家鄉(xiāng)的兩條河流,寓意朱子理學是孔孟之道的延伸。
門楣下方還刻以敦煌壁畫的“飛天”與空中樓閣,以及下方刻有“八仙過?!比宋锎u雕,分別對應(yīng) “釋學”與“道學”,三者集合代表著朱子理學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
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千百年來,儒釋道三教于武夷山的山水茶中和諧共榮,于此可見一斑。
書院的左門為“禮門”,右門為“義路”,構(gòu)成了朱子理學“理、義、仁、智、信”,是為人處世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堂中正上方刻有“繼往開來”匾額,出自朱熹《朱子全書·周子書》:“所以繼往圣,開來學,而大有功于斯世也。”
左右墻面“正心”“誠意”“格物”“致知”八個字,是朱子思想的精髓。正堂左右“讀圣賢書”“立修齊志”,是朱熹教誨弟子要正心誠意、博學進取。
正門下方“升高行遠”四個字,寓意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門樓正中最高處裝飾“狀元”帽,左右兩邊門上分別裝飾“榜眼”“探花”官帽。官帽沒有設(shè)置成清朝頂帶花翎的樣式,卻保留了明代官帽的樣式,這也表明了清代滿族對中原文化的認同,極具象征意義。
“狀元”帽下,有一朵蓮花造型的浮雕。不僅更貼合五夫白蓮之鄉(xiāng)的歷史,還寓意為官要清正廉潔,引導求學者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置身興賢書院,我似乎看到朱熹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樣子,似乎聽到朱熹當年探索哲理、滔滔論道的聲聲回音。
在書院一側(cè)墻上還有一對栩栩如生的浮雕龍魚。這是一種龍頭魚身的龍,又稱“魚化龍”,寓意學子只要一心向?qū)W,便可脫胎換骨,正如一尾普普通通的鯉魚化成了騰云駕霧的神龍。
在興賢村里,仍保留著一項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五夫龍魚戲。據(jù)五夫《劉氏宗普》記載: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十九歲朱熹喜登進士,肩負好友托孤重任的劉子翚倍感欣慰,在家中大擺筵席,宴請鄉(xiāng)人。席間,鄉(xiāng)人舞“龍魚戲”慶賀,也就是劉子翚請人在原“蓮魚戲”的基礎(chǔ)上,添入“鯉魚跳龍門”的內(nèi)容,以此來鼓勵劉家子孫及鄉(xiāng)里后生向朱熹學習。
興賢書院于1988年修竣現(xiàn)存的正堂,并設(shè)有陳列室,常年陳列五夫鎮(zhèn)歷史名人先賢如胡安國、劉子翚、胡憲、朱熹等人物的相關(guān)文物與圖片資料。
2018年,興賢書院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武夷山間遇見朱子
800多年前,朱熹在五夫古鎮(zhèn)、在武夷山間,吸納天地山川之靈氣,漫漫求索。他的精神,是道道光芒,從南宋的天空照徹到今天的大地,與當下文化自信同頻共振。
漫步古鎮(zhèn),朱熹的身影不止在興賢書院。
右門“義路”
在他親手創(chuàng)辦的“社倉”。憂國憂民的朱熹,不僅有“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的民本理論,更有身體力行的愛民實踐。創(chuàng)辦了社倉后,農(nóng)民在青黃不接和受災(zāi)時,以低息或無息向社倉借貸糧食,秋冬收割繳還。朱熹之前,社倉是官辦的,往往設(shè)在州縣,而民辦的五夫社倉建在鄉(xiāng)鎮(zhèn),這一做法,得到朝廷肯定并向全國推廣。
在劉氏家祠。注重修身齊家之道的朱熹設(shè)計出了祠堂制度。此前,老百姓是沒有祠堂的,只能“路祭”先人。朱熹規(guī)制了祠堂的建構(gòu),使祠堂進入了民間生活。朱熹所撰的《家禮》,簡化并整理了“禮”的環(huán)節(jié),結(jié)束了“禮不下庶人”的傳統(tǒng),使得百姓也可以講禮了?!吨熳蛹矣枴肥侵袊彝ソ逃慕?jīng)典,“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等忠告,今日聽來仍充滿智慧。
五夫社倉
在他的詩詞里。溫情的朱熹寫下“蔥湯麥飯兩相宜,蔥補丹田麥療饑。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還有未炊時”安慰自己的女兒。
在他制作的菜肴里。母親牙齒脫落不便嚼食,孝順的朱熹創(chuàng)制了易嚼且營養(yǎng)豐富的肉菜團子“什錦丸”,即如今的文公菜。
……
千載而下,在從未枯竭的古井內(nèi),仍可見一尾紅鯉在清澈的水里游弋。紫陽樓遺址旁,朱熹手植的香樟枝繁葉茂,根系深遠,樹下稚童已成耄耋之年。朱子理學在這里以興賢書院為原點,同歡歌不息的籍溪一道奔向江海,從武夷山蔓延至福建、至全國,乃至蜚聲海外,源遠流長。
如今來到五夫鎮(zhèn)文公山麓,新近落成的集成殿、啟賢祠、文昌閣古韻悠悠,翰墨飄香。占地88.512畝的朱子文化園項目選址于此,三軸主線、五進院落的宋代仿古建筑群由南至北漸次升高,氣勢恢宏莊嚴,為朱子故里再添一抹亮色,也給人以汲取養(yǎng)分的心靈寄托。
興賢古街
社倉里有許多老物件
“籍溪勝境”的背面是“天地鐘秀”。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慕名來到這個天地靈氣獨鐘的“興賢”勝地,“尋芳五夫、朝圣朱子”。從文旅融合到研學之路,他們在眾多名家賢哲薈萃的歷史縫隙間,尋找同朱熹等先賢對話的方式,再經(jīng)由五夫,讓朱子文化的朗朗書聲傳向世界更多地方,蓬勃于時代。
作者:□本報記者 裴禮輝 張筱惜 文/攝
【稿費說明】對本網(wǎng)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證明其著作權(quán),請第一時間主動聯(lián)系我網(wǎng),我網(wǎng)將按照《閩北日報》的稿費標準給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費,我網(wǎng)則立刪除該作品。如第一時間,未能聯(lián)系我網(wǎng)(需提供手機聯(lián)系通話記錄和郵箱版權(quán)申明郵件),視為默認我網(wǎng)刊載作品,我網(wǎng)對作者提請撤稿之前的版權(quán)訴求,概不負責。
【聯(lián)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qū)梅峰路45號7樓。電話:0599-8868501、18650668593。郵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或建立鏡像
- 福建省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5120180004] 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113330003] 閩ICP備2022011400號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9-8868501 舉報郵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 全國非法網(wǎng)絡(luò)公關(guān)工商部門舉報: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掃黃打非舉報電話:12390
- 單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qū)梅峰路45號報業(yè)大廈7層 廣告熱線: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