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學研究|朱子與茶
武夷精舍前的溪中,有一奇石,石上有臼似灶,朱子常邀友在此煮茶論理,賦詩《茶灶》。圖為茶灶石。 (吳心正 攝)
在武夷精舍,朱子寫下了《詠武夷茶》《茶坂》等茶詩,使得武夷茶名聲大振。圖為武夷精舍。 (吳心正 攝)
春至武夷,四處彌漫茶香。在愛茶人士看來,武夷的春最不可辜負。而當我們穿越數(shù)百年的時光,在閩北裊裊茶香中,一位先生在春日里也正品著武夷茶。
也許是武夷山氤氳的茶香深深地影響著朱子,據(jù)《朱文公全集》記載:“朱子年少時,曾戒酒,以茶養(yǎng)德”。少年時,朱子在五夫里劉子翚家看到一副柱聯(lián):“開門七件事,油鹽柴米醬醋茶;持家三自律,勤儉耕讀世澤長”。他深受啟發(fā),從此定下生活準則:“以茶養(yǎng)生,衣取蔽體,食取充饑,居止取足,惟障風雨”,還題下一聯(lián):“山居偏隅竹為鄰,客來莫嫌茶當酒?!?/p>
朱子一生崇尚儉樸,以粗茶淡飯度日。他為自己確定的生活準則是:“茶取養(yǎng)生,衣取蔽體,食取充饑,居止取足以障風雨,從不奢侈鋪張?!痹谖湟纳轿宸蚶锷钇陂g,在給友人的書信中,朱子說:“近日一種向外走作,心悅之而不能自己者,皆準之酒洌,戒而絕之,似覺省事?!币圆杼婢疲纳瘛八朴X省事”,是朱子品飲香茗的真切感受。
朱子十九歲就考中了進士,但是他無心于官場,只當了四十天的官就辭官回鄉(xiāng),一心教書傳學了。
乾道六年(1171),41歲的朱子在建陽云谷山修筑了晦庵草堂。即便生活清苦,平日里也要忙著著書授道,朱子還是在草堂之嶺北培植了百余株茶樹,以“茶坂”為名,賦詩《茶坂》:“攜籝北嶺西,采擷供茗飲。一啜夜窗寒,跏趺謝衾枕?!彼€時常攜簍去茶園采茶,并引為樂事。朱子知漳州時,在州府百草亭園圃種植茶葉,而且在當?shù)卮罅ν茝V。他撰寫《勸農(nóng)文》,極力推廣茶葉的種植栽培。他回婺源掃墓時,還帶去十余株茶樹,種植在祖居庭院內(nèi)。
淳熙十年(1183),朱子在武夷山興建武夷精舍,在這里,他授徒講學,聚友著作,斗茶品茗,以茶促人,以茶論道,他寫下《詠武夷茶》《茶坂》等詩后,使武夷茶名聲大振。
在武夷精舍前的溪中,有一奇石,石上有臼似灶,朱子常邀友在此煮茶論理,賦詩《茶灶》:“仙翁遺石灶,宛在水中央。飲罷方舟去,茶煙裊細香?!睂懕M品茗之愜意。同時代的楊萬里和詩曰:“茶灶本笠澤,飛來摘茶國。墮在武夷山,溪心化為石。”說是在太湖之濱的茶灶飛到武夷山了。好友袁樞也欣然唱和:“摘茗蛻仙巖,汲水潛虬穴。旋然石上灶,輕泛甌中雪。清風已生腋,芳味猶在舌。何時棹孤舟,來此分余啜?!闭f是想驅(qū)舟到溪中品上一杯嘉茗。三友唱和,成就九曲溪上品茗論學之佳話。茶香在書香中歷久彌新,來到武夷山聽學的眾人對武夷茶也有了進一步的認知。
茶香、書香不止飄散在武夷山,也潤澤著朱子走過的地方。朱子曾在松溪縣境內(nèi)的湛盧山建造“吟室”,讀書著作,教化民眾,開啟學風。據(jù)說朱子所居住的湛盧山四處都有茶,他曾在松溪清涼寺高僧指導(dǎo)下參與制茶。朱子的文公茶,又名“臭葉香茶”。據(jù)《隨見錄》記載:“朱子文公書院內(nèi),有茶一株,葉有臭蟲氣,及焙出時,香逾他樹,名臭葉香茶?!?/p>
從小長于茶香中,朱子與同時代的其他文人相比,顯然更通茶性,在品飲之余,還善于以茶喻學,以茶喻理。朱子在武夷精舍治學期間,也是貢品建茶最盛之時,朱子對建茶情有獨鐘,將建茶喻予“中庸之德”。《朱子語類》載:“建茶如中庸之為德,江茶如伯夷叔齊?!?與朱子同時代的張敬夫在所著的《南軒集》中,把民間生產(chǎn)的草茶比喻成“草澤高人”,而把建茶比喻成“臺閣勝士”。朱子認為這樣比喻把建茶庸俗化了,覺得把建茶比喻成“中庸”,把草茶比喻成像伯夷叔齊一樣的高人更為貼切。
在《朱子語類》中記錄了朱子教學中的兩段語錄,一是:“如這盞茶,一味是茶,便是真才;有些別底滋味,便是有物夾雜了”,強調(diào)“一味茶”。他認為做學問要專注一門,對理學要皓道窮經(jīng),以一貫之。二是:“先生因吃茶罷,曰物之甘者,吃過必酸;苦者,吃過卻甘;荼本苦物,吃過卻甘。此理何如?”曰:“也是一個道理,如始于憂勤,終于逸樂,理而后和?!?以品茶先苦后甘的特性比喻求天理的過程。這些事,都反映出朱子對茶性的深刻理解。
慶元二年(1196),朱子六十七歲,遭“慶元黨禁”,理學被斥為“偽學”,其大弟子蔡元定被貶,客死他鄉(xiāng),眾多弟子也受到牽連。朱子面臨著生命危險,人生陷入低谷,此時的他賦詩題匾,往往不敢簽署真名,常以“茶仙”落款,茶也許是朱子最后的心理寄托。慶元六年三月,他病情惡化,尚堅持著述題詞。在古田藍田書院書寫“引月”碑刻時,朱子署名“茶仙”,此遺跡目前尚在。慶元六年四月,朱子在考亭書院逝世,終年71歲。
一杯茶,在風雨飄搖的南宋散發(fā)著幽幽清香,見證著這個時代“和”與“戰(zhàn)”的焦灼,“理”與“欲”的對峙,而在閩北,由朱子創(chuàng)辦或重修的書院中,這縷茶香,也伴著朱子師徒,散發(fā)出理性與獨立的馨香。
茶樹,至今依然生長在武夷山九曲溪畔。茶香,穿越百年光陰,至今醇香如故。
【稿費說明】對本網(wǎng)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證明其著作權(quán),請第一時間主動聯(lián)系我網(wǎng),我網(wǎng)將按照《閩北日報》的稿費標準給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費,我網(wǎng)則立刪除該作品。如第一時間,未能聯(lián)系我網(wǎng)(需提供手機聯(lián)系通話記錄和郵箱版權(quán)申明郵件),視為默認我網(wǎng)刊載作品,我網(wǎng)對作者提請撤稿之前的版權(quán)訴求,概不負責。
【聯(lián)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qū)梅峰路45號7樓。電話:0599-8868501、18650668593。郵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或建立鏡像
- 福建省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5120180004] 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113330003] 閩ICP備2022011400號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9-8868501 舉報郵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 全國非法網(wǎng)絡(luò)公關(guān)工商部門舉報: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掃黃打非舉報電話:12390
- 單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qū)梅峰路45號報業(yè)大廈7層 廣告熱線: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