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學研究|朱子詩中尋“酒”去
生活中的朱熹,日常中的朱熹,點點滴滴,既有少年志向,又有中年安貧;既有登高的灑脫,又有臨水的悲憫!
我們可以看到隱居云谷,與來訪的農(nóng)人相談甚歡的朱熹,“野人載酒來,農(nóng)談日西夕”;可以看到行旅途中,同行都已醉臥,獨自臨風佇立的朱熹,“與問醉眠客,豈知行路難”;可以看到社日的時候,和農(nóng)人一起歡慶宴飲的朱熹,“今朝幸休閑,追逐聊嘻嘻”……
社日諸人集西岡
郊原曖芳物,細雨青春時。
前岡遐敞地,登覽情無遺。
農(nóng)畝懷歲功,壺漿祝神釐。
我慚里居氓,十載勞驅馳。
今朝幸休閑,追逐聊嘻嘻。
笑語歡成舊,盡醉靡歸期。
束景南先生的《朱熹年譜長編》將朱熹作此詩的時間定于紹興二十二年(1152),當時,朱熹閑居五夫。五夫山河遠闊、平疇千頃,極適合耕養(yǎng)。
春耕前,農(nóng)人會在社日舉行一個儀式。
社日是中國古代的最盛大的節(jié)日之一,人神共樂,普天同慶?!吧纭弊值摹笆尽边@一偏旁表示與神靈有關。如“禮”“祀”“神”“祖”……“土”這一偏旁表示與土地有關?!吧纭笔菚庾?,即“土地神”或“供奉土地神的廟宇”。
社日這天,草木已萌新芽,青蔥嫩綠,煙雨迷蒙,籠罩著郊野的草木。信步往前,登上山岡,遙遠而遼闊的田野平疇一覽無遺。百姓帶著一年好收成的夢想,來到村社,簞食壺漿,敬獻土地神,祝愿風調雨順。朱熹感到慚愧,到五夫生活了將近十年,田地都是鄉(xiāng)親們費心地耕種。今年終于可以休閑下來,在社日這天也追逐著鄉(xiāng)親的腳步,和鄉(xiāng)親們一起歡聚一堂。一番談笑之后,大家開始享受祭品,不醉不歸,盡醉還不歸!“休閑”“嘻嘻”“笑語”“盡醉”——誰都可以看出春社時光迸發(fā)出的快樂。
《千家詩》中也選有一首《社日》的詩,寫鵝湖山下春社的場景: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對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舟中見新月,伯崇、擇之二友皆已醉臥,以此戲之
舟中見新月,煙浪不勝寒。
與問醉眠客,豈知行路難。
殘陽猶水面,孤雁更云端。
篷底今宵意,天邊芳歲闌。
乾道三年(1167)九月八日,朱熹到潭州。
朱熹與張拭會講岳麓書院,共登衡山之巔。下山到櫧州后,朱、張分別。張拭返潭州,朱熹回福建。
朱熹去潭州時,林用中隨行。十一月十五日,朱熹、張拭、林用中登衡山時,在衡山探訪親友的范念德來相聚。
朱熹東歸之時,就三人成行了——朱熹、范念德、林用中。三人一路向東,頭尾二十八天,從湖南的櫧州抵達福建的五夫。路途中,三人一路吟詩唱和,寫好一首,就扔進書箱。歸來之后,翻開書箱,得詩稿 200 余篇,于是,編成《東歸亂稿》,編定的時間是十二月二十一日。
此詩作于舟行贛江的十二月初。
古人的舟行,大抵選擇在夜間,所以有“楊柳岸曉風殘月”,張孝祥送朱熹渡湘江也是“落日照樓船”的時候才開始送別的。
正因為夜航的特點,所以一般會提前吃晚餐。
贛江的那一夜,朱熹、范念德、林用中早早地用餐,喝了酒。兩位年齡略比朱熹小的都喝醉了,在舟中醉臥,于是,朱熹作此詩“笑話”他們。
詩人佇立舟中,抬頭看,只見十二月初的新月彎彎;低頭看,云煙籠罩著水面,難以忍受的寒意襲來。問一問沉醉而眠的你們兩位,知道這天寒、這水闊、這灘險嗎?行路難啊!水面,一抹夕陽的余暉;云間,孤雁飛行。回到船艙中,朱熹突然想,今年就要過去了,在天邊的云水間,船正緩緩而行,水聲潑剌!
洪力行說:“此因歲聿云暮,忽見新月,益不勝客途之感也。五六景中有情,杜詩寫初月之微,曰‘河漢不改色’,此詩寫新月之景,曰‘殘陽猶水面’,總以不寫寫也?!焙榱π幸詾榇嗽妼懙氖恰安粍倏屯局小?,似有悲傷之意。筆者則以為,“戲之”“芳歲”這些詞語,反倒看出美好與調侃之意,圣人,更多的是悲欣交集,不喜不懼。
水調歌頭·檃栝杜牧之九日齊山詩
江水浸云影,鴻雁又南飛。攜壺結客何處,空翠眇煙霏。塵世難逢一笑,況有紫萸黃菊,堪插滿頭歸。風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節(jié),須酩酊,莫相違。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暉?無盡今來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機?與問牛山客,何必淚沾衣。
“檃栝”一詞,或出自《荀子·大略篇》:“乘輿之輪,大山之木,示諸檃栝?!庇帧盾髯印ば詯浩酚小拌勰颈貙⒋龣a栝烝矯然后直”。先秦古籍中“檃栝”是較為常見的詞語。
古人又有“揉曲者曰檃,正方者曰栝”的說法,意思是樹木要制作器具,要能夠使用,就要經(jīng)過一番檃栝的功夫,讓它變圓,或者讓它變方?!皺a栝”是一種改造木材的工具。后來,時代進步了,檃栝的工具被淘汰,檃栝一詞流傳了下來。最早將“檃栝”用于文學批評的是劉勰,他在《文心雕龍·熔裁》中說:“蹊要所司,職在熔裁;檃栝情理,矯揉文采也?!?/p>
自唐以后,檃栝就成了詞曲寫作的專門術語,也寫為“檃括”,就是按照某一詞牌格律,把舊的詩或文加以改造,變成新的一闋詞,為我所用。這種用檃栝方法填的詞就叫檃栝詞。
朱熹的《水調歌頭·檃括杜牧之九日齊山詩》就是按照“水調歌頭”的詞牌,用檃栝的方法,改造杜牧的《九日齊山詩》。
杜牧的原詩如下:
九日齊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jié),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杜牧的詩,在北宋,就被蘇東坡“檃栝”過一次。
定風波·重陽
與客攜壺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飛。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
酩酊但酬佳節(jié)了,云嶠,登臨不用怨斜暉。古往今來誰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朱熹的詞與杜牧、蘇東坡的不同,有著獨特的理學家的思想,在危機之下,充滿生機勃勃的力量,推陳出新地化出了積極意義。
重陽節(jié)這天,朱熹登上秋山,俯視,天光云影倒映在江水中;仰望,北雁南飛。朱熹胸中涌起的是“英雄豪杰何在”的追問:“攜壺結客何處?”帶著酒壺,試問,我結交的那些英雄豪杰在哪?朱熹回答“空翠渺煙霏”。英雄飄零!
“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說的是親人,思的是家鄉(xiāng)。朱熹想的是豪杰,念的是國家。想到英雄凋零,朱熹也一樣悲從中來,他說“塵世難逢一笑”,況且,就算能把紫色的茱萸、黃色的菊花插個滿頭,就算今年的風景如同去年,而故人朋友卻已凋零。重陽佳節(jié),就索性不辜負好時光,大醉一場!“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人生天地間,無非是一個寄居的過客,夕陽西下,何必去感嘆時光匆匆呢?朱熹此時,似乎走上了悲秋的一路,走向了及時行樂的方向。
可是,戛然而止,朱熹筆鋒陡然一轉。
朱熹以穿越古今之語,使詞境頓然開闊。古往今來,年年歲歲,盡管滄海桑田,花開花謝,月圓月缺,但在月缺、花謝的危機中,卻蘊含了源源不斷的生機。英雄時代的結束,也許是另一個英雄時代的開啟。大自然生生不息——“那更有危機”!
“牛山”句的原典出自春秋時的齊景公。有一次,齊景公登上牛山,北望國都臨淄,無比感嘆,流著淚說:“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齊景公舍不得死,對時間的流逝無比傷感。朱熹卻反問:“何必淚沾衣?”
杜牧只說到“古往今來只如此”,給人一種無奈的宿命感;蘇軾“古往今來誰不老”,也是認命,只是比杜牧更曠達;朱熹的“那更有危機”,則讓讀者在艱難的時刻,看到了希望,而且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朱熹檃栝詞被《讀書續(xù)錄》評為“氣骨豪邁,則俯視蘇辛;音節(jié)諧和,則仆命秦柳,洗盡千古頭巾俗態(tài),氣骨豪邁”。
作者:□祝 熹
【稿費說明】對本網(wǎng)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證明其著作權,請第一時間主動聯(lián)系我網(wǎng),我網(wǎng)將按照《閩北日報》的稿費標準給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費,我網(wǎng)則立刪除該作品。如第一時間,未能聯(lián)系我網(wǎng)(需提供手機聯(lián)系通話記錄和郵箱版權申明郵件),視為默認我網(wǎng)刊載作品,我網(wǎng)對作者提請撤稿之前的版權訴求,概不負責。
【聯(lián)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qū)梅峰路45號7樓。電話:0599-8868501、18650668593。郵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
- 福建省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5120180004]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113330003] 閩ICP備2022011400號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9-8868501 舉報郵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 全國非法網(wǎng)絡公關工商部門舉報: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掃黃打非舉報電話:12390
- 單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qū)梅峰路45號報業(yè)大廈7層 廣告熱線: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