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與書院文化
書院之名初現(xiàn)于唐朝,其制度形成在宋代,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孕育和傳播的重要載體,是華夏社會深厚的文化烙印。封建制度下的書院及書院文化,與儒教理學珠聯(lián)璧合、穿越百代,在歷史轉圜中興衰流變,涅槃彌新,影響著千余年來中國和中華民族之命運,及至遠播東亞、東北亞,成為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南宋是書院文化的鼎新階段。機緣是,南宋誕生了朱子與朱子理學,中國歷史在此經歷了一場思想文化的大轉折。朱子理學融合了書院文化,決定了大轉折的走向和中華民族的命運。似可將南宋立為坐標,劃分“之前、期間、之后”三個時期,來研究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來論析朱子理學與書院問題。
極具現(xiàn)實意義的是,探尋朱子與書院的關系,感觸朱子理學尤其是朱子教育思想對書院文化的影響,能給當今社會的思想文化建設和教育發(fā)展以有益的啟示。
一、南宋之前:書院源發(fā)與儒教影響交相呼應
(一)書院雛形萌于東漢崇儒風尚
書院,源自私家藏書之所。東漢時期發(fā)明了造紙術和雕版印刷術,為圖書的制作流通提供了基礎條件,因而民間藏書得以盛行。又因漢代“獨尊儒術”,致使流傳社會的書籍,大多是闡發(fā)儒學精義的“經書”,即與“五經”相關之書。藏書之所極為神圣,世人譽其為“精廬”。《后漢書》是中國古代最早記載“精廬”或“精舍”的史書,《后漢書》作者范曄說:“精廬”為講讀之舍,亦稱“精舍”。傳記中提及的精舍,都顯現(xiàn)儒教的意涵。
東漢時期的精廬與精舍漸成規(guī)模,乃是古代教學組織、教育制度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至唐末,一些精廬與精舍進而演變?yōu)闀?,成為名儒賢達闡釋學說、培養(yǎng)生員的場所。
自此,民間書院以其獨具的藏書、講學、授徒、著述及奉祀先儒等功能,推動著中國古代社會的思想傳播與文化創(chuàng)造。
(二)書院的興起與“滑坡”
唐末五代數十年間,社會一片亂象,教育不成體統(tǒng)。宋統(tǒng)一后,亂世得治,民間要求讀書的呼聲日益高漲。明起、朱洞、李士真、戚同文、候遺和程顥、程頤等一批“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的名儒起而辦學,大批民間書院因勢復蘇、借之興起。朝廷也樂借民力重振教育,甚至把一些書院攬為官學。在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等“六大書院”帶動下,古代書院進入初盛期。官方統(tǒng)計的北宋知名書院就有37所。
宋初書院一度興盛后即逐漸冷卻下來。主要原因是,朝廷為攫取人才,重心放在官學和科舉上,重德育、輕利祿的民間書院被冷落,急功近利和籠絡的做法,致使逐利、舞弊和不務實學的風氣在學校間彌漫開來。官學中的消極后果,并不符合統(tǒng)治者的愿望。北宋多位皇帝詔命改革教育。但整肅都以振興官學為重,而且壓抑了私學,這不僅使已有的弊端未能得到根本解決,還加劇了書院的頹廢。
北宋一百六十余年間,書院發(fā)展在其初期三四十年頗有生機,此后一百幾十年間,了無氣息。
二、南宋時期:書院與理學相映成輝的偉大時代
(一)官學危機呼喚書院復興
北宋末年,政權岌岌可危,官學亦幾近毀滅。直到1142年,南宋復建太學,生員不及北宋的1/10;而后,州縣學校相繼恢復。但朝廷的萎靡墮落卻帶壞學校及至學風淪喪,學生無心讀書,只圖安逸,不思救國。朱子在《學校貢舉私議》文章中說:“所謂太學者,但為聲利之場”。他批評官學唯重科舉,不明倫理,學生終日“沉于湖山歌舞之娛”,不知有天下大義,至于恢復中原,更沒人去想。官學之腐,更讓儒者憤慨,促使民間書院再度興起。
(二)朱子辦書院以理學為引領
進入南宋,書院教育之最重要特征是理學引領,最偉大引領者乃朱子。
朱熹世尊“朱子”,既是思想家,也是教育家。他19歲登科進士后,就在崇安五夫的興賢書院與屏山書院從事教學活動,直至終老建陽考亭書院,一生從教半個世紀。即使外出為官,他也沒中斷辦學,每到一地,總是邊整頓官學,邊振興書院。
講書院離不開朱子,講朱子也離不開書院。他親手創(chuàng)辦四所書院,同構建龐大理學體系并進互發(fā),其艱辛過程體現(xiàn)了格物窮理、居敬存養(yǎng)的實踐工夫,展示了捍衛(wèi)和創(chuàng)新儒家道統(tǒng)的堅定信仰和堅毅品格。
“寒泉精舍”
位于建陽崇泰里后山,建于1170年,是朱子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書院。因母親去世下葬此處,朱子守孝,在母親墓旁筑建精舍,取名“寒泉”。
此前,朱子拜師李侗,實現(xiàn)了棄禪專儒。經歷了與湖湘理學代表人物張栻的“潭州論學”,赴岳麓書院講解《孟子》;還編撰了《論語集解》《孟子集注》《論語要義》等著作;還在五夫的興賢書院與屏山書院給蔡元定、范念德等一批弟子授學,而且有了出任同安主簿和垂拱殿上向皇帝奏章的經歷,積淀了不少治學、教學和從政的經驗。正是在人生“不惑”之年,朱子開始了獨自辦學。
“寒泉”辦學五年多,最有意義的是著手集解“四書”,在中國學術史上首次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4部書匯集一起作注釋。朱子還邀浙東派理學代表人物呂祖謙合撰《近思錄》,第一次勾畫出較完整的理學體系。
1175年5月,在呂祖謙主持下,朱子率弟子赴江西鉛山鵝湖寺,與贛學代表人物陸九淵、陸九齡等展開一場針對理學“本體論”的學術論辯,焦點在“心”,也論辯“為學方法”。朱、呂、陸共同塑造了中國哲學史和學術論辯史上的一個典范,即“鵝湖會講”。
陸氏認為,心即理,心是本體,心理為一;要認識客觀事物,可以發(fā)明本心、自我悟求;朱子則認為,性才是理,性是本體,是理的體現(xiàn),心是認識主體,必須格物窮理,才能正確而客觀地認識世界。圍繞如何教育人和修道養(yǎng)德,朱子提出,心常為物欲所蔽,要通過問學,做到格物致知、讀書窮理,特別要博覽先賢經典,循序而精致地提高自身修養(yǎng),以達到認識“天理”、踐行“天道”。陸氏則提倡簡易工夫,認為人的本心固有真善美,只要存心養(yǎng)心,德性自立,不必過多讀書;并認為格物窮理是“支離事業(yè)”。
鵝湖論辯爭論激烈,無法彌合,但雙方理性對待、彼此包容。這次論辯后形成朱學、陸學兩大派系,推動了理學的空前發(fā)展。其求同存異的氣度,促進了學風清正和學術繁榮。
“晦庵草堂”
位于建陽莒口云谷山,建于1175年。鵝湖論辯之后,朱子在更偏遠的云谷山上建草堂,意在更深地隱居,以傾心講學論著,專研學問。
朱子在“晦庵”辦學三年多,尤注重教學相長。弟子蔡元定追隨他在云谷山對面的西山上結廬苦讀,師徒相約,學有疑難時“揭燈為號”,次日聚首釋惑。
這段時間,朱子編注了《論語集注》《孟子集注》《大學或問》《中庸或問》等多部著述,并為“四書”作了序定:指出《大學》定規(guī)模,《論語》立根本,《孟子》觀發(fā)越,《中庸》求精微。又編了《四家禮范》,規(guī)范了禮儀思想。至此,朱子初步完成了集注“四書”的著述,在理學思想的系統(tǒng)化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武夷精舍”
位于武夷山隱屏峰下,建于1183年。此前,朱子出任江西南康軍知軍和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政績頗著。重建白鹿洞書院及制訂學規(guī)是他南康軍任上的一大政績。但因勸諫皇帝“正君心”和奏劾貪官,冒犯了朝廷,得罪了權貴,反被降職調離及至理學被誣“偽學”,朱子憤辭,到武夷辦學。他把精舍從深山遷至九曲溪畔,意借名山擴大影響,捍衛(wèi)理學。精舍創(chuàng)辦過程,朱子婉拒官署和好友資助,親率弟子自力更生、疊屋搭舍,創(chuàng)造了古代勤工儉學的范例。
“武夷”辦學近八年,朱子做了四件重要事情:一是與以陳亮為首的浙江永康學派展開了長達3年多的論辯,他提出“重理輕欲”和“重義輕利”,認為義是天理之所宜,利是人情之所欲,要明義利之所辨;他堅決主張“行王道、抑霸道”,反對王道霸道并用。辯論結果仍是求同存異,但使理學更豐富、更慎密和更具現(xiàn)實針對性。二是總結從政挫折的教訓,編撰了《資治通鑒綱目》,以使儒道理學成為影響朝政的政治力量。三是著眼于理學的啟蒙教育,編寫了《童蒙須知》《訓蒙詩》和《小學》等教材,提出從日常生活教起,循序施教,培養(yǎng)學生深明義理,從小向圣賢看齊。四是把家庭教育作為傳播理學思想的根基,編撰了千古流傳的《朱子家訓》。
“武夷”辦學,把理學效用提到政治層面,還把儒家倫理規(guī)范推行到社會各方面和人的建設全過程。
“滄州精舍”
位于建陽考亭,建于1192年,是朱子創(chuàng)辦的最后一所書院。朱子去世后,宋理宗詔改滄州精舍為“考亭書院”。
此前,1190年4月,年逾花甲的朱子赴任漳州知府。知漳期間,他“正經界”減輕民眾負擔,倡儒學,更習俗,做了很多好事,卻觸犯了朝廷佞臣和地方豪強的利益,治漳的一些根本性改革措施無法實施。他又憤辭。
朱子到考亭辦學,再次回歸思想領地。他日夜伏案,完成了費盡40年心血的《四書章句集注》定本,標志著他的理學思想臻于成熟,已形成理論體系??纪こ蔀樾氯鍖W的集成地,各方學者接踵而至、求學問道。
“考亭”辦學八年間,于1193年,65歲的朱子受命知潭州兼荊湖南路安撫使,此是他最后一次主政地方。在潭州,他德法并治,整軍理政,興學正風,政績斐然,民眾贊其“百日新政”。新政期間,他力推“三綱五?!保匦拊缆磿?,把《白鹿洞書院學規(guī)》作為岳麓書院院規(guī),把《四書集注》作為主要教材,一時間岳麓書院名聲大振,云集四方學子千余人。
同年七月,宋寧宗趙擴繼位,召朱子入朝任煥章閣待制兼經筵講師。他當了46天帝王之師,在御前7次進講《大學》之道,但寧宗難忍面責,遂將其逐出宮門。朱子深感朝廷腐敗難治,毅然返回考亭。途經江西玉山,朱子應邀到當地講學,把一生研習理學的體會,作了一次系統(tǒng)的理論概括。講學稿后被整理成章即著名的《玉山講義》。
回考亭至1200年終老,這是朱子人生中的最艱難時期。面對理學被朝廷定為“偽學”、自己被列“逆黨”的“黨魁”,朱子不懼“黨禁”高壓,仍堅守滄州辦學,還不辭辛勞地跋涉閩中各地講解義理之學,并率弟子編著了一系列理學新作。貧病之中,他以驚人毅力,完成《楚辭集注》等多部考辯“楚辭”的著作,完成人生“絕唱”。宣揚屈原憂國憂民、抗爭世道不公的吶喊聲中,寄托著朱子的政治理想,把愛國恤民、濟世擔當的理學要旨發(fā)揮到極致。
(三)朱子對書院文化的貢獻
朱子繼承儒家傳統(tǒng),以興教為己任。他忠實踐履孔子的“下達上學”訓誨,潛心書院建設活動及其思想過化,促進了南宋書院的勃興和理學的形成與傳播。中國書院由此得以創(chuàng)新發(fā)展,別開生面。
一是推動了書院創(chuàng)建與興盛。朱子創(chuàng)建、修復和讀書、講學或題詞題匾、賦詩作記的書院達60余所,其中在福建親手創(chuàng)立4所。在從政地,先后修復了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和湘西精舍等3所,整頓擴大了同安、南康、漳州、潭州等地的多所官學。他知識淵博,廣泛講學,義理發(fā)明,受人敬重,不少地方的廟宇、祠堂、私塾經他講學后,自發(fā)改建為書院。據地方史料記載,僅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就有250多所書院。一些地方“書院林立、講帷相望”,如建陽莒口,雖是云谷山下一小鎮(zhèn),但受朱子創(chuàng)辦寒泉精舍和晦庵草堂的影響,此地南宋時期的書院多達20余所,僅朱子及其弟子所辦的就有7所,后人稱莒口是中國古代“大學城”,可謂名副其實。
二是制訂學規(guī),肅正學風。最具代表性的是,朱子在南康軍知軍任上親手制訂了《白鹿洞書院揭示》,后人稱之《白鹿洞書院學規(guī)》,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學校的教育章程,文字很精煉,內涵極深刻,充分體現(xiàn)了朱子的教育思想。
三是悉心打造理學陣地。朱子辦書院與發(fā)展理學交相輝映。他以書院為據點,立新規(guī),定學統(tǒng),不僅將《四書》《五經》及其集注列為主修,還“引進士子,與之講論”,聘請理學名士到此任教。白鹿洞書院重修落成后,朱子自任“洞主”,親自選聘26名講師,每十日一講。凡走過的書院,朱子都親自授課,為“諸生質疑問難,晦誘不倦”。尤其在中晚年,人們仰慕他的大儒風范,“先生既歸,學者益眾”,各方學子皆來問學,群賢畢至匯此會講,使武夷精舍、滄州精舍成為傳承孔孟、宣揚理學的大本營。特別是在滄州精舍,朱子攜弟子會友辯學,集聚了諸多學者同仁,在同反理學勢力的抗爭中總結出大量救時治亂的學術成果,形成中國學術思想史上著名的考亭學派,使儒道理學得以薪火相傳,進而提升為“有補治道”的封建社會官方哲學。朱子本人的學術著作達140余種,絕大多數是在書院辦學期間完成的,其中大多是為編寫書院教材而作。
朱子辦書院的一個重要目的是,抗御佛老泛濫,復興儒道正統(tǒng)。重修白鹿洞書院時,他向朝廷指出,廬山一帶滿山遍地盡是佛寺道觀,僅有的一所舊書院早已破敗,卻無人理睬,儒學落到此等地步,令人憂心。他堅定認為儒家思想指引人們崇善抑惡、求真務實,是治亂濟世的藥方,只有孔孟之道才能救國救民救人心。
四是培養(yǎng)了大批理學菁英。朱子沉浸書院,辛勤育才,桃李遍天下,學生數千人,其中高足弟子480多人,分布全國各地,他們成為新儒學和新型書院的傳人。如蔡元定、黃榦、陳淳等,或參與著述,或捍衛(wèi)師道,為理學集大成貢獻卓著。朱子的一些再傳弟子也非常優(yōu)秀,如真德秀、魏了翁聯(lián)名奏章朝廷,闡釋“大學”要義,申明“修齊治平”之理,促成理宗皇帝詔令朱學治政。
正是朱子和弟子的共同努力,朱子理學得以廣泛傳播和傳承后世。從弟子的不凡事跡中,足見朱子教育思想的成功和穿透力,也證明朱子理學培養(yǎng)的人、白鹿洞學規(guī)教導的人,大有出息,能夠成為國家的經世之才。
三、南宋之后:書院伴隨理學跌宕起伏而行至末途
朱子去世后,南宋政權又延存了79年。隨著朱子理學的持續(xù)傳播和普及,書院發(fā)展推至新高。南宋末至元明清三代,書院數量接連攀升。清代書院更發(fā)展到1900余所,包括福州的鰲峰書院、正誼書院、致用書院和鳳池書院等“省城四大書院”。然而,書院幾繁幾衰,逐漸窒息。
(一)古代書院的“壽終”及其原因
光緒三十二年(1906),清朝廷下令“廢除科舉”和“改書院、辦學堂”。自此,古代書院成了封建社會科舉制的“陪葬品”。其因素有三:一是朱子理學被統(tǒng)治者捧上“獨尊”地位,成為排斥其它學說的金科玉律和僵化的教條,致使書院教育理論難以發(fā)展、失去活力。二是書院成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屢受統(tǒng)治者打壓。三是書院日益官學化,發(fā)展備受桎梏直至淪落。
(二)末代書院的“余暉”
清代書院的官辦控制,也有其正面意義。那就是設置書院的地區(qū)比以前各朝代更為寬廣,不僅中原地區(qū)書院多,而且邊遠地區(qū)如云南、甘肅、新疆等也都設立了書院。雖然邊遠地區(qū)的書院多屬官辦,但由此傳播了朱子理學及書院學規(guī),使國學道統(tǒng)在那里扎根成長、潛移默化,加速了這些地區(qū)的文明進程,也穩(wěn)固和發(fā)展了民族團結與中國大一統(tǒng)的政治格局。
清代書院發(fā)展中還有一些應予肯定的積極因素。如:書院頹敗過程中,孫奇逢、李二曲、黃宗羲、戴震等一批理學名家逆勢而上、堅持講學,執(zhí)著闡發(fā)朱子義理之學,主張居敬、窮理和學問思辨,以培育學生的愛國思想和務實學風。書院培養(yǎng)了一些出類拔萃的治國人才,如林則徐、左宗棠等。又如:一些書院致力于在時事演變的歷史經驗中挖掘經典著作的蘊涵,興起收藏古書、購書、贈書和自行印書刊發(fā)的風氣,對古籍流傳和學術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四、思索:書院文化的價值及其新時代的復興
雖然時過境遷,歷史仍為明鏡。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今天,人們應以辯證唯物史觀看待書院文化。
(一)古代書院的先進性和局限性
一要感念朱子理學和書院對中華民族向前發(fā)展的歷史性貢獻。朱子辦書院、興理學,其主要動機是肅明倫理,扳正民心,棄“空幻”為“從實”,讓傳統(tǒng)儒學在整飭社稷中重獲生機,從而穩(wěn)立于社會政治與思想文化的高地,這是關乎中華民族命運興衰與靈魂再鑄的歷史一幕。很難想象,若無朱子理學,若無書院造化,經歷過無數屈辱和苦難的今日華夏,能夠依然保持一個具有優(yōu)秀國學的國度,依然是一個能以強大思想凝聚力來維護政治統(tǒng)一的泱泱大國。僅此一點,足以讓今人感恩朱子、感懷書院。
二要繼承發(fā)展朱子理學與朱子教育思想的精髓。朱子的思想精華,包括他對“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深刻闡發(fā),他制訂的“白鹿洞書院學規(guī)”和勤工儉學實踐,他在“鵝湖論辯”中提出讀書窮理以致認識“天理”、踐行“天道”的治學主張,他的學術包容、平等相爭和求同存異的學者氣度,他的忠君護國、以民為本的政治抱負和擔當精神,他嫉惡如仇、懲辦污吏、提倡廉明的為政品格,以及他注重啟蒙教育和家庭教育,把倫理道德建設推廣到人的建設全過程;還有,他為構建理學體系而在集注儒道經典過程中的居敬態(tài)度和創(chuàng)新精神,等等。尤其是朱子在“玉山講義”中概括的理學精要,應予特別的重視,這是他思想的重要總結。朱子的思想精華,對南宋以后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都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也成為百姓思想認知和中華民族精神形成的重要導向,至今仍對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教育發(fā)展與改革、建設廉潔社會提供著寶貴借鑒。朱子生活在封建社會,他的思想和書院文化必然帶有封建意識形態(tài)的色彩,存在著把握歷史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的局限性,但不應當因此影響當今人們學習他和理學先賢們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的思想結晶。
三要正視朱子理學和古代書院經歷的頹廢與淪落。在元明清,朱子理學從“偽學”變成“絕對真理”,再變成禁錮人們思想的教條;同時,書院向官辦教育衍化及至消亡。此結局,并非朱子本人所為所愿,也非理學意涵所致,原因在于封建制度本身。歷史也證明,朱子理學和書院文化只有在社會實踐的檢驗中去發(fā)展,在與其他思想文化的交流、比較和相互包容中去發(fā)展,才能保持其真理的光芒。這是朱子之后人們的課題與使命,不應由朱子本人擔責。
(二)書院文化必將在民主制度下“涅槃”
舊書院制度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書院文化中的光輝思想和文明造化,已在舊制度的軀體中脫殼而出,融進我們的國學,仍在為中國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提供文化支撐和精神動力;曾經創(chuàng)造了書院燦爛歷史的先賢們,其英魂不滅,值得后人永遠致敬。
(三)積極探索當代書院復興的新途徑
一是應當厘清書院發(fā)展過程中哪些東西屬優(yōu)秀文化遺產,包括創(chuàng)建書院初衷與書院文化精髓,以期在今日教育與文化的建設中汲取和發(fā)展。哲學界、教育界以及整個思想文化領域,應當首先擔起這個責任。
二是要本著珍惜歷史、愛我中華的理念去保護和發(fā)展書院。考亭書院的歷史地位,決定其修復和運用工作應當成為福建乃至全國傳承朱子理學、弘揚書院傳統(tǒng)的共同責任。修復古代書院,重在復興書院文化。每一則書院“好故事”都與白鹿洞學規(guī)同樣寶貴,都是書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應當深入挖掘。
三是要使復興書院文化同當代社會制度、教育制度相適應。宗教可同社會主義制度相適應,書院文化更當如此。要積極實踐社會主義制度下鼎新書院體制,構造書院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學術研究和社會智庫的新功能。
作者:□朱 清
【稿費說明】對本網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證明其著作權,請第一時間主動聯(lián)系我網,我網將按照《閩北日報》的稿費標準給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費,我網則立刪除該作品。如第一時間,未能聯(lián)系我網(需提供手機聯(lián)系通話記錄和郵箱版權申明郵件),視為默認我網刊載作品,我網對作者提請撤稿之前的版權訴求,概不負責。
【聯(lián)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qū)梅峰路45號7樓。電話:0599-8868501、18650668593。郵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
- 福建省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5120180004]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113330003] 閩ICP備2022011400號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9-8868501 舉報郵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 全國非法網絡公關工商部門舉報: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掃黃打非舉報電話:12390
- 單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qū)梅峰路45號報業(yè)大廈7層 廣告熱線: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