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北古書院|走進邵武,感受詩書之韻:重教興學 百花齊放
和平古鎮(zhèn) (邵武市武陽旅游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供圖)
邵武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南麓,閩江支流富屯溪中上游。舊曰邵陽,又曰昭武。
邵武自古重教興學,便促就了古代邵武書院眾多,官辦民辦的書院以及私塾、精舍如春天的百花,齊放光彩。正是這些書院,奠定了邵武詩書世鄉(xiāng)之韻。
官辦書院,主要有儒學,宋時為軍學(宋代邵武為軍),元朝曰路學(元代邵武為路),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后改為府學和縣學(洪武元年改路為府)。除府儒學外,官辦書院還有比較著名的明倫堂、和平書院、瑞榴軒、文會軒、樵溪書院、福山書院及蒙谷書院等。
明倫堂,僅次于儒學。據(jù)載,禮部欽依出榜曉示:“學校之設,本欲教民為善,其良家子弟入學,必志在熏陶德性以成賢人?!奔尉甘荒耆沙?,學憲潘璜刻《朱陸講義》與《洞規(guī)學則》四章列于堂之東西。除此外還列有《白鹿書堂講義》《江東書院講義》等。可見書院的規(guī)模氣勢之大和官方的重視。
重教興學 耕讀守世
現(xiàn)存的和平書院(古稱禾坪書院),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所建。位于今和平古鎮(zhèn)區(qū)西北隅,占地面積約700平方米,建筑面積500余平方米,坐西朝東,為西合院式天井院一進廳建筑。摘《邵武縣志》卷七(194頁)太守(郡守)張鳳孫記:“和平書院應黃浩然等士民所請,以昔年迎神佛田所余資金建塾,延師以教子弟。建議得到臺司嘉其義許之,并報知府。知府張鳳孫許,以文昌閣辟地創(chuàng)始,以唐宋舊名名之。”
這段話陳述了和平書院創(chuàng)始的原因和資金的來源,以及書院的地理位置和書院名稱。這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記”中的“以唐宋舊名名之?!睕]有指明唐宋舊名的具體名稱。初讀史料,容易誤認為和平鎮(zhèn)唐宋舊書院名稱就是現(xiàn)在的書院名稱“和平書院”。非也,我們再仔細往下讀郡守的記就有答案了。
摘《邵武縣志》卷七(194頁)郡守張鳳孫記:“余下車甫二年,士民蒸然向風,即有請捐神會田租以立義館者,雖始基無多,而相勸于善,如良苗懷新,勃不遏,余嘉其請,稽古而命之以和平書院?!?/p>
這段話什么意思呢?明確地闡明了“和平書院”名字的由來。譯文如下:張鳳孫說我上任剛二年,民風淳樸蒸然日上,就有人請求捐出神會田租以立義館,雖然資金基礎不是很多,但興學為勸善,此舉如出壯禾苗,蓬勃勢頭不可遏制,經(jīng)余嘉其提議,根據(jù)引經(jīng)論典(良苗懷新出自晉陶潛的《癸卯歲始春懷谷田舍》),所以命名為和平書院。
《邵武縣志》卷七(194頁)郡守張鳳孫記曰:“設官分治教,其首務也。和平縣丞之設。所以廣教化,移風俗也?!庇涊d已經(jīng)很清楚,書院為和平縣丞之設。和平清朝為縣。
和平古鎮(zhèn)在宋代被譽為進士之鄉(xiāng),邵武進士幾乎一半出自和平,這無疑與宋朝和平人重視教育分不開,亦可見宋代和平重教興學風氣之盛。據(jù)傳和平古鎮(zhèn)有副對聯(lián):“世間只兩樣事耕田讀書,天下第一等人忠臣孝子”書院有塊牌匾“耕讀守世”。我腦海里不免浮出這樣的景象:街上偶遇,或捧著書或吟哦詩句擦肩而過,無暇顧及說閑話。整個氛圍是人人求學,老少求學,父母砸鍋賣鐵為孩子求學。即使今天我也能感受到從那些長長短短的古巷里吹來的風都熏陶著一股墨香。
傳朱熹和楊時曾做客和平書院講學,此傳未查到出處。但朱熹曾受上官愔邀請去過和平?!渡畚涓尽份d,上官愔與朱熹游,愔拿出家譜給朱熹看,朱熹看后為上官家譜撰序。上官愔,邵武和平人,登政和二年進士,任劍州(今南平市)太守。筆者認為以上官愔的身份邀朱熹到和平,不會是單純的游玩,應該與講學有關(guān)。
和平書院見證了和平人的重教興學歷史,是和平歷史上的一顆璀璨之星,然,和平書院只是邵武重教興學的可見一斑。
邵武興學最不可思議的一幕是政府官員紛紛改寺廟為書院。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太守張羽為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一口氣改了三座寺廟為書院,其中著名的福山書院由三井段白蛇廟而改;嘉靖十二年,令曹察改舊稅課司為崇賢書院,又改下水寨巷五峰寺為養(yǎng)正書院。
民間辦學 蔚然成風
正當邵武官方書院熱火朝天時,民間書院仿佛也不甘示弱。家族私塾、名流休閑、讀書會所、吟詩閣及隱居精舍等,如星羅棋布齊上陣,主要有和平上官氏的“白蓮塘”,福山聽雨軒、翠微閣,安淮堂,樽道堂,孤山精舍,邵陽精舍、城西的水竹軒,熙春山的聽松山房等等。最負盛名的且有官方史料記載的家族私塾數(shù)上官氏的“白蓮塘”,何鎬的“臺溪精舍”,呂季克的東堂,以及蒙谷書院等。
白蓮塘,為上官氏私塾。坐落在今和平砍頭村(原官坊墟)小學的右側(cè),白虎形山頭下的農(nóng)田間,十年前還有殘存的遺址,后因農(nóng)田改造,遺址被徹底填埋。白蓮塘書院并非上官氏首創(chuàng),它的第一任主人叫張仁叔。有謝杋得撰《邵武府志》記文數(shù)篇,摘:“唐先賢仁叔,字惠,系開山侯王之后,有田四十畝,歲收谷三百擔,并蔬圃、竹林,施以養(yǎng)蓮社為‘報本堂’,匾其廬曰‘寧庵’。常聚數(shù)十子弟輩,講學終日,嘈嘈教讀?!睆埲适宓摹皩幇病眲?chuàng)建于唐朝,是邵武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創(chuàng)立最早的民間私塾書院,后被宋人上官有質(zhì)買下更名為“白蓮塘”。有史料及舊圖為證。
上官有質(zhì)(990—1056年)字文彬,以子凝誥贈屯田員外郎,加職方誥命。他告老還鄉(xiāng)歸隱和平故里買下寧安,寧安有田四十畝,歲收谷三百擔,除供作祠堂費用外,剩余均捐白蓮塘用以上官氏子弟讀書所費。凡上官子弟均可入塾求學,有錢者交學費,無錢困難家庭免學費。這一創(chuàng)舉相當于現(xiàn)在的教育基金。
正是這個早期的教育基金托起了上官氏家族的“宮花滿壁,牙笏盈床”。之所以改名為“白蓮塘”,只因“忽一日,門前池潭忽生瑞蓮22朵,色潔白,奇香逼人?!?之后,上官有質(zhì)的長子上官凝一門又正好出了22名進士,故更名“白蓮塘”。
白蓮塘書院,毀于元初,因元記恨上官氏不肯降,宋被元滅后,元派兵血洗火燒官坊墟,官坊墟十里長街均是上官氏。白蓮塘書院亦葬于火海,故鮮為人知。但從白蓮塘書院走出的65名進士(考福建宋代進士名錄),為“和平進士之鄉(xiāng)”榮譽做出的重大貢獻已永遠載入了史冊,上官凝一門九進士,其兒孫四人登上宋史列傳,分別為上官凝、上官均、上官愔、上官悟?!疤煜略姇兰摇钡姆Q號,永遠閃耀在和平古鎮(zhèn)歷史文化底蘊的星空。朱熹為上官氏譜序撰:“得上官之家譜批閱之,乃見其源流之遠,人物之盛,紳笏之多,以及名公臣卿……皎如星月朗朗?!薄渡畚涓尽肪戆诉x舉篇載:“于宋則言天下科第之盛必曰邵陽,矣夫,而邵武科第首推和平上官氏”。
東堂。是呂季克歸隱所建,在樵嵐積善山。中有九景,朱熹每景一詩??芍^占盡名人風頭。摘其一《野塘小隱》:傳得希夷就卦圖,歸來不復夢榮途。野塘竟日無人到,讀盡床頭種樹書。
樽道堂,在五都九里屯,為朱熹七世孫所居。吳與弼題匾。有詩云:“云谷巍巍百世師,來仍寧敢厭家雞??蛠碓嚬舱務嬖E,好在存心與致知?!?/p>
臺溪精舍?!渡畚涓尽肪砭拧皩m室”篇記載:“臺溪精舍在七臺山之麓,小溪之濱。宋儒何鎬藏修之所也。居人至今,名曰‘學堂’,堂曰‘味道’”。朱熹曾多次造訪,在這里與何鎬不僅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且彼此得益學問。
臺溪精舍雖是何鎬個人的清修讀書之地,但無論是何鎬及父親何兌本身的名氣還是因朱熹的多次造訪,臺溪精舍都在歷史上留下了一筆重彩,給后人留下深刻記憶和影響。就臺溪精舍坐落的七臺山上方山腳村莊,原名為上麓,1924年改稱尚讀。尚讀二字寄予了多少厚望,又給予了多少代人積極向上的崇尚好學之力量。洪墩政府正在臺溪精舍原址陸續(xù)打造精舍文化。
古時代邵武民辦書院何其多,它是古時代的特殊產(chǎn)物,它在中華文明史上發(fā)揮過重要的作用,好比官辦書院樹干上的繁枝茂葉,如同邵武文明史上的兩朵奇葩。如今部分書院建筑不復存在,但是它們所積攢的文化底蘊,如夜空的星光,照亮過歷史的黑夜,還將永遠照亮著歷史的星空。
胡瑗曰“治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別淋斯基說“教育是偉大的事業(yè),人類的命運決定于教育?!笨梢娹k學興教,是每一個民族每一個時代的歷史使命,文化將托起一個民族,知識將引領人類走出更加輝煌璀璨的歷史。
邵武如雨后春筍百家齊放的書院托起邵武古城文明,為這座歷史名城奠定了無可磨滅的文化底蘊。
□上官曉梅
【稿費說明】對本網(wǎng)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證明其著作權(quán),請第一時間主動聯(lián)系我網(wǎng),我網(wǎng)將按照《閩北日報》的稿費標準給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費,我網(wǎng)則立刪除該作品。如第一時間,未能聯(lián)系我網(wǎng)(需提供手機聯(lián)系通話記錄和郵箱版權(quán)申明郵件),視為默認我網(wǎng)刊載作品,我網(wǎng)對作者提請撤稿之前的版權(quán)訴求,概不負責。
【聯(lián)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qū)梅峰路45號7樓。電話:0599-8868501、18650668593。郵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或建立鏡像
- 福建省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5120180004]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113330003] 閩ICP備2022011400號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9-8868501 舉報郵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 全國非法網(wǎng)絡公關(guān)工商部門舉報: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掃黃打非舉報電話:12390
- 單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qū)梅峰路45號報業(yè)大廈7層 廣告熱線: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