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國設計詮釋中國精神”
“設計絕不只是一個技能,而是一種思想方式。內核不僅僅是工作技能,工作對象的表面,而是帶有決定因素的‘物’和現象的本質。”5日,中國工業(yè)設計之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工業(yè)設計協(xié)會副理事長柳冠中在首屆“中國·海峽”武夷竹產業(yè)國際工業(yè)設計大賽頒獎儀式暨武夷竹產業(yè)工業(yè)設計大會上,以《產業(yè)設計是認識“中國方案”的創(chuàng)新思維邏輯》為題,為在場諸多竹工業(yè)設計師、設計愛好者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學術分享。
在數字經濟不斷推進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發(fā)展迅速,并與多種應用場景深度融合,面對人工智能對設計師帶來的挑戰(zhàn),柳冠中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人工智能只能學習人類已經認為‘美’的事情,但是我們人類可以對沒有見過的事情產生美感,可以對自己沒有經歷過的事情產生憧憬,這就是設計和藝術了不起的能力,也是‘外因’的魅力。”
▲在竹文創(chuàng)展廳,市民正在欣賞用竹制成的藝術品。(羅光耀攝)
他認為,設計的根本目的是創(chuàng)新性解決今天的問題和提出未來的遠景。中國設計者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中國特色的設計方法論是因材致用、因人而異、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因時而作、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要看到這個世界真正的需求,從而定義需求、引領需求、創(chuàng)造需求。
“無論是竹工業(yè)設計還是其他領域的設計,都要朝著建立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明研究學科體系的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方向努力,要用中國設計詮釋中國精神?!绷谥斜硎荆苿痈鱾€學科領域的中國學派出思想、出創(chuàng)新;要探索更高意義上的普世價值;要揚棄“工商文明”的“叢林法則”,用中國智慧的邏輯來重新思考未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人類社會“新文明”結構系統(tǒng)。
□本報記者 陳穎
【稿費說明】對本網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證明其著作權,請第一時間主動聯(lián)系我網,我網將按照《閩北日報》的稿費標準給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費,我網則立刪除該作品。如第一時間,未能聯(lián)系我網(需提供手機聯(lián)系通話記錄和郵箱版權申明郵件),視為默認我網刊載作品,我網對作者提請撤稿之前的版權訴求,概不負責。
【聯(lián)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qū)梅峰路45號7樓。電話:0599-8868501、18650668593。郵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
- 福建省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5120180004]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113330003] 閩ICP備2022011400號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9-8868501 舉報郵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 全國非法網絡公關工商部門舉報: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掃黃打非舉報電話:12390
- 單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qū)梅峰路45號報業(yè)大廈7層 廣告熱線: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