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建盞與白茶
建盞光耀古今
建陽建盞作為中國古代茶文化中重要的一環(huán),以其獨特的黑釉與精美的窯變紋理著稱。建盞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唐朝,但其在宋代真正步入輝煌。在《宣和遺事》中就有明確的記載,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徽宗皇帝親自賜蔡京飲用“惠山泉、建溪異毫盞、太平嘉瑞茶”。這段記載不僅證明了建盞在宋代宮廷中的重要地位,也佐證了其作為貢品的身份。
建盞的生產地建窯窯址,位于建陽區(qū)一帶。宋代時期,建陽窯燒制的建盞以黑釉為主,因其工藝精湛而成為朝廷貢品。建盞以其釉面獨特的“毫變”紋理而聞名,這種“毫變”紋是燒制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光滑如鏡,釉色深邃,能有效襯托出茶湯的色澤,尤其在點茶時最為適宜。正如宋徽宗在其《大觀茶論》中所言:“茶色白,宜黑盞”,黑釉建盞成為了宋代宮廷點茶文化中的最佳器具。
在宋代中晚期的考古發(fā)掘中,曾在建窯遺址中發(fā)現(xiàn)多件刻有“供御”銘文的器物。 “供御”“進盞”二字,以楷書刻寫于足底。也有陽文反體模印于墊餅上?!肮┯奔礊椤肮┓钣谩?,從文物證據也可以證明建盞曾作為貢品,這些都進一步證實了建盞在宋代長時間作為貢品的歷史。
到南宋時,程大昌在《演繁錄》中記載:“今御前賜茶,皆不用建盞,用大湯氅[chǎng],色正白,但其制樣似銅葉湯氅耳?!?建窯并非傳統(tǒng)的官窯,其產品并非由朝廷專門監(jiān)督生產。建窯所產建盞被列為貢品,想來是憑借其獨特的釉色和卓越的制作工藝,入選貢品系統(tǒng)。這種“有命則貢,無命則止”的供貢方式也使得建盞入貢并不固定,而是視皇家需求而定。宋孝宗向大臣賜茶就不使用黑釉的建盞而是正白的大湯氅。從另一方面來看,孝宗賜茶不使用建盞一事被記載進筆記中,這個文獻記錄也可推斷出建盞在宋代宮廷的流行。
盡管建盞的輝煌歲月在南宋末期逐漸衰落,但其技藝依然流傳至今。如今,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建陽建盞,再度復興,并受到國內外收藏家和愛茶人士的青睞。
白茶沁人心脾
作為中國六大茶類之一白茶的一員,建陽白茶不僅在茶葉品類中獨樹一幟,也因為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和歷史而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林今團在《建陽白茶初考》中將建陽白茶的起源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間。1990年,據當時74歲的肖烏奴和同村同年人饒?zhí)珮s兩位老茶農向林今團反映,建陽白茶的創(chuàng)制者為肖蘇伯(肖烏奴的曾祖父)和肖占高的父輩。經過肖家世代傳承,這一獨特的制茶技藝得以在建陽地區(qū)廣泛傳播。當時的白茶是以當?shù)夭瞬栌啄垩咳~采制而成,其獨特之處在于制作工藝上的“半曬半晾,不炒不揉”,這一工藝使得白茶不僅保持了茶葉的自然風味,也使其具備了獨特的藥用價值。相較于其他需要揉捻、炒制的茶類,白茶的制作過程更加簡單,但對氣候和環(huán)境的要求較高,因此生產量較為稀少,品質也更加珍貴。
白茶的制作過程極具講究,從采摘到制作需要經過嚴格的步驟。白茶的采摘時間通常為春季,每年的谷雨前后是最佳采摘期。采摘后,茶葉需要經過“半曬半晾”的天然干燥過程,這一過程中不經過任何機械炒制和揉捻,茶葉保留了其最自然的形態(tài)。制作完成后,白茶呈現(xiàn)出外形毫芽顯露、色澤銀白的特點,沖泡后茶湯清淡甘醇,香氣悠長。經過長期存儲的白茶,茶性減弱,藥用價值增加,陳年白茶被部分人譽為“可以喝的古董”。據中醫(yī)理論,白茶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消炎降火等功效,尤其適合存放后再飲用,茶性溫和且功效不減。
建陽白茶的興盛與當時的歷史背景密不可分。在清朝乾隆年間,隨著英國對中國茶葉的需求逐漸增加,尤其是武夷茶的出口量大幅上升,建陽一帶的茶葉貿易相當興盛。但1773年,英國在北美洲的殖民地出現(xiàn)“波士頓傾茶事件”,武夷茶外銷的主要客戶英國人急劇壓縮進口額,乾隆三十七年(1772)英國進口華茶3000萬磅,四十一年(1776)減為2000萬磅,乾隆五十五年至嘉慶五年(1790至1800)年均只330萬磅,出口驟降。
受此影響,武夷茶中的“南坑茶”自然是跌價滯銷,眾多茶廠生意慘淡乃至破產,面對茶園拋荒的困境,建陽茶農只好另辟蹊徑,采取“半曬半晾,不炒不揉”,形成了獨特的“南坑白”。在這一背景下,建陽白茶的生產逐漸走上正軌。作為一種不同于傳統(tǒng)紅茶與綠茶的茶類,建陽白茶憑借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和鮮明的茶葉口感,逐漸在國內外茶市中贏得了市場。
“南坑白”在不同時期、不同等級時稱呼不一,有“小白”“大白”“白毫”“壽眉”等。清代左宗棠《奏以督印官票代引辦法》第七條稱:“所領理藩院茶票,原只運銷白毫、武夷、香片、珠蘭、大葉、普洱六色雜茶,皆產自閩滇……”。理藩院是清朝統(tǒng)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數(shù)民族的最高權力機構,也負責處理對俄羅斯的外交事務。茶票是茶商繳納茶稅后,獲得的茶葉專賣憑證,足見當時白茶被朝廷官方采購。民間也因此將壽眉白茶稱為“貢品壽眉白茶”,“貢眉”的稱呼來源于此。
【稿費說明】對本網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證明其著作權,請第一時間主動聯(lián)系我網,我網將按照《閩北日報》的稿費標準給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費,我網則立刪除該作品。如第一時間,未能聯(lián)系我網(需提供手機聯(lián)系通話記錄和郵箱版權申明郵件),視為默認我網刊載作品,我網對作者提請撤稿之前的版權訴求,概不負責。
【聯(lián)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qū)梅峰路45號7樓。電話:0599-8868501、18650668593。郵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
- 福建省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5120180004]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113330003] 閩ICP備2022011400號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9-8868501 舉報郵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 全國非法網絡公關工商部門舉報: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掃黃打非舉報電話:12390
- 單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qū)梅峰路45號報業(yè)大廈7層 廣告熱線:0599-8868501